幼年我就喜欢《江姐》这部歌剧,家里又有一本当年出版的连剧本带全本简谱的《江姐》,学唱得烂熟之余也就记住了作者阎肃的名字。但没想到1989年5月的一天,居然有幸在作曲家谷建芬家里结识了阎肃先生,那时谷建芬老师接受了当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操办一场大型通俗音乐会的任务,邀请阎肃和我去开个小型的策划会。
初次见面,第一感觉是他毫无某些文人的清高和傲慢,很像是我见惯的老北京人,轻松、诙谐而透着实在,在爽朗的谈吐中则又强烈地令人品味到他饱经风霜的睿智。一个细节就是,那天他拿出了日后大为火爆的《风雨同舟》的歌词给我们朗读。
随后见面机会增多,也就渐渐地知道了更多有关他的故事、创作和人格。
文化圈内阎肃的朋友们见了他常有一句玩笑话,“阎肃阎肃,很不严肃。”这话大抵反映了他性格中风趣开朗、坦荡自然的一面。大凡众人聚会,他在场时,必是谈笑风生,平添几分热闹。待人接物,他总是谦虚热情,即使是对年轻后辈如我,也不单没有倚老卖老的神态,而且还叫人毫无年龄上的隔阂感。每当说到兴奋时,老先生便禁不住离座而起,颇见“咏叹不足则手而舞之、足而蹈之”的童心。我采访他的时候,提起《江姐》的创作过程,老先生给我讲在有关领导的指导下一次次的修改和加工细节,好比听了一段评书,生动至极。还有一次,我们同去做全国声乐大赛的评委,听了某院校学生的演唱后,他哈哈大笑:“过瘾过瘾!我年轻时的歌居然他们还在唱。”其实,是对学生们所学所选作品的过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阎肃生于1930年,我听他自《故乡是北京》以来的一系列京味儿作品,再接触他的言谈举止,一向以为他是老北京人;后来问起他,才知道他的籍贯是河北保定。抗战初期,他随父母辗转迁移,先到武汉,后到重庆。在一教会学校,他接受了很好的英文、拉丁文训练,同时在一位中国神父的影响下,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中学毕业后,他考进重庆大学,他的专业——工商管理却与他以后的事业风马牛不相及。
当时,解放区的新文艺传入重庆,从此阎肃书也不念了,毅然走进革命文艺队伍。他对我说:“你们年轻人可能不大能理解我们那时的心情,书也不念了,参加革命最光荣,这是最重要的事。”这样,少了一个工商管理人员,一名艺术家从此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
1963年,阎肃创作了歌剧《江姐》,作品获得巨大成功。而他的《我爱祖国的蓝天》也成为中国空军题材歌曲的典范之作。经过“文革”的风风雨雨,阎肃又相继创作了歌剧《忆娘》和《特区回旋曲》等作品。随后,为适应社会形势的新变化,他又介入电视与流行音乐这两个新兴领域,显示出他旺盛的创作活力和强烈的时代意识。从1984年起,他相继参与大量电视晚会节目的设计、策划和撰稿。同时,他还创作了一批深受大众喜欢的歌曲,如《敢问路在何方》《军营男子汉》以及《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北京的桥》等一批京味儿歌曲和《走在大街上》《我就是天空》等现代风格的流行歌曲。1991年,他回到歌剧领域,参与创作了歌剧《党的女儿》,又获得巨大成功。
读阎肃的作品、看他设计的节目,与他交谈,回味他的经历,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艺术上的个性和境界。
在他新时期的流行歌曲作品中,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他与姚明合作的一系列京味儿歌曲,这些歌曲从《故乡是北京》到《北京的桥》等,几乎构成一个北京系列。这些作品也成为新时期流行音乐处理地域主题方面的典范性作品,如在《北京的桥》中,阎肃巧妙地把北京城的老桥与现代化的立交桥叠置罗列,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不仅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也渗透着引人深思感慨的历史情怀。《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则充满浓浓的乡愁却又满载深厚的历史感。
如果细细琢磨他的歌词,其中最可引人注意的是那种带有强烈古典色彩的语言上的形式美;如果细细体会他的作品的情思和哲理,则会感受到境界至高的洒脱和自由。他显然领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深邃内涵,并把它融入了自己的创作中。自然,他表现的是他所经历过的风云时代,历史、传统和时代的现实融合为一体。
他的作品绝不沉重,从中可以看到李白诗风的影响,颇有超尘绝俗的飘逸气象;但另一方面,他又可以非常之俗,以至臭豆腐、酸豆汁都可入作品之中。如此观其人其作,正是驰骋于大俗大雅之间。他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生活与时代有着自己独到清醒的观察和理解,却并不故作惊人之笔,从而也就使他的作品达到了生活的与美学的高度。
201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阎肃在发言中提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我想,这是他对自己创作实践的一个很精到的总结,同样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在人间。”阎肃深厚的中外文学功底、演艺界多年的摸爬滚打,作为军旅作家独有的“风花雪月”观念以及老当益壮、永图进取的精神状态,不但催生了他大量的优秀作品,也足以垂范后人。在今天,重温阎肃的作品,深入探讨他的创作理念、艺术观念和人民性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人民音乐》杂志主编、著名音乐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