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河山有君——李可染艺术精品展”现场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河山有君——李可染艺术精品展”现场
吴为山认为,李可染从宋元全景山水造境,到龚贤、黄宾虹的积墨层层,画家在气韵、笔法、章法等方面,透彻领会南北宗诸家之妙,且于壮游写生中,以生活、生命的生机激活“古法”,并使之勃发着创新的力量。可染人物
本次展出的重要作品,《井冈山主峰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在群峰绵延、山高水长的中国画史上,李可染以其重、厚、苍、润、朴、浑的气象,开创着新的审美境界,墨染河山,巨峰独耸。《井冈山主峰图》
可染山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石涛诗意图》
《墨积山水图》
李可染在山水画中有一套结合了自己写生实践与西方写实方法的“色阶法”(或者叫“色阶差别法”),以表现出自然光影所形成的由明到暗的微妙变化。北京画院编《李可染的世界·写生篇·千难一易》中谈到李可染的关于色阶层次关系的探索运用,其中大致可分为两种:《荷塘消夏图》
《王维诗意图》
《雨后瀑声喧》局部
李可染说:“我以前画过一个瀑布,瀑布是主体,是第一位的;亭子是第二位的;树是第三位的;岩石、灌木是第四位的等。从明暗关系讲,瀑布,最亮的,亭子次之,然后才是树、岩石,按一、二、三、四排下去,明暗层次很清楚。如果在岩石部分留出空白,就会使主体瀑布不突出。为了突出主体,次亮部分都要压下去,色阶不乱、层次分明、整体感强,主体就能明显突出。”《黄龙洞》
《石涛诗之漫江一砚》
《绿荫虹桥》局部
描绘江南风光是画家喜欢创作的主题之一,尤其在20世纪60—70年代,很多致力于改革国画创作技法的名家纷纷都把变革的突破口放到了描绘江南题材上。一方面是由于江南风光秀美,白墙黑瓦,处处是风景;另外一方面江南特有的湿润苍郁适合融入西画中表现光影的技法。有记载显示,李可染描绘江南水乡的作品,在各种画册中有著录的就达十余幅。李可染喜欢实景写生,积累了大量写生稿件。李可染的速写
李可染的速写
李可染画笔下的江南
李可染画笔下的江南
李可染画笔下的江南
李可染画牛“牛背笛声·牧牛”篇章,展览现场
李可染从中年开始画牧童与牛,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父爱的表达。在重庆金刚坡乡下开始画牧童与牛恰是在中年得子之后,熟悉的人都知道,那个牧童的原型就是李小可。二是把水牛誉为“国兽”,以牛性之坚毅、忍耐、和蔼、无私和牛形之气宇轩宏象征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三是以牧童与牛来熔铸笔墨。李可染画牛
李可染画牛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员王鲁湘认为李可染画牛是“别有寄托”:“李可染是个性情中人,诙谐幽默,葆有童心,这是一个艺术家必有的天真。但李可染主攻山水画之后,我们看到他追求的都是崇高严肃的东西,他性格中的天真需要有一个适当的渠道来表达发泄。牧童和牛就成了很好的对象和载体。雄伟的山水是他对精神的不断升华,牧童与牛是他对灵魂的不断净化。”李可染牧牛图
1979年,美术评论家黎朗得到李可染同意,拍摄了李可染画牛的全过程,并详记了创作经过:“他面对宣纸,上下凝视很久,再三用手展平画纸,压上镇纸,似乎一切已在画面出现。握着蘸满浓墨的笔,用他不停打颤的手,从牧童草帽顶部开始,之后沿着草编的纹理一层层画上去……接着画牧童的后背和坐姿,用目测了一下再画老牛的左角,待牛角的轮廓完成后,写‘心’字的中间一点一样,使笔点点儿向上一提,画好了牛眼。之后,换了一支较大的笔,蘸着淡墨,皴擦牛头,其画法是按牛毛的生长关系而运笔的,墨色中有变化,以求得气韵生动。”李可染牧牛图
李可染牧牛图
李可染牧牛图
逸写天真:李可染的人物画与书法李可染人物画
中国古代文人在儒家礼教约束下,多数场合下,言行必中规中矩,表现得正儿八经,少有个性。但中国文化又是儒道互补,后来又加进了禅宗,这就使得文人的心灵别有一番风景。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天真流露,或放达,或猖狂,或痴情,或玄远,不一而足。这种真性情的表现,往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引出心中一段逸气,回归到人性的天真烂漫和无拘无束。《寒山拾得》
《醉归图》
《赏莲图》
《东山携妓》
李可染书法成熟期的整体风貌为重、拙、苍、大,与其绘画的美学追求相吻合。重指厚重,厚重是李可染书法最突出的特点,他作书用笔沉着稳重,笔画多用中锋,笔道成圆笔,方笔极少,在中锋和圆笔的沉着行驶中见厚重。李可染书法
李可染书法
李可染书法
李可染书法